bob天博体育【行业资讯】破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短板-智归科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15 18:05:37

  bob天博体育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从业人员逐步增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已发展形成了一支涉及领域广、素质层次高并已初具规模的海洋人才队伍,但与新时代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据国家自然资源部《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显示出海洋经济的蓬勃活力和广阔潜力。

  尤为可喜的是,随着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8.7%、30.5%和16.4%,显著高于主要海洋产业增速,成为海洋经济的领跑者。这提示我们,发展新时代海洋经济要的是科技创新,要的是人才引领。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更高水准上谋划建设海洋强国。国务院在批复《“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沿海省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都把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作为战略重点:

  浙江:强化海洋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赋能,聚力形成两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即万亿级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集群,万亿级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山东:推动海洋经济向深海、远海进军,加快特色化、高端化、智慧化发展,促进海洋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到2025年,建成10个海洋高端产业集聚、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四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5个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

  福建:做强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海洋船舶工业三大临海产业,培育海洋信息、海洋能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邮轮游艇、海洋环保、海水淡化七大新兴产业,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张张海洋强国蓝图,既让我们看到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也对建设一支强大海洋人才队伍发出历史召唤,提出时代要求。

  目前,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通过调研我们看到,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管理滞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有的地方现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海洋人才基本上为政府、国企工作人员,专职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企业人才,尤其是带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引领特色海洋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凤毛麟角。

  有的地方专门从事海洋研究的高端科研院所相对较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后劲不足。

  传统海洋产业人才相对饱和,而新兴海洋产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足。复合型海洋人才不仅要有海洋专业学科素养,还要有对产业、经济等知识的掌握,但现有海洋人才的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相关的岗位要求,很大程度上阻碍各项海洋事业的发展。

  一些中小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层次偏低,渔业、运输、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海洋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和海洋技术服务业占涉海产业比重较低,高层次海洋人才大展拳脚的空间环境不充分。

  有的地方海洋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产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配套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少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产业引才、项目聚才效应不明显,缺乏从根本上、多方面、宽领域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产业链;

  有的地方反映,海洋人才范围宽泛、定位不清,哪些属于海洋人才,没有清晰的范围界线,导致海洋人才统计难,摸不清底数。

  有的地方尚没有专门出台过针对海洋人才引育的政策措施,已出台的相关政策,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亟需修订完善。

  此外,部分企业引才主体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引才上“走心”,留才上“随意”,对人才重使用轻培训现象突出。

  怎样突破瓶颈,补齐海洋人才发展短板,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各地针对实际,在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平台拓展、环境优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寻找对策。

  适应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需要,各地加速集聚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青岛提出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与工程领域综合实力,打造一支占据国际海洋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以涉海院士领衔建设国家海洋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海工装备创新平台、海洋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创新平台、海洋育种创新平台等五大高端海洋人才平台。发挥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泰山人才”工程和市级人才工程作用,依托涉海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引进培育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各类人才计划,持续加大对海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宁波提出,通过做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全力建设涉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涉海高技术和海洋工程装备对关键使役材料的需求,打造全国海洋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引进全球顶尖海洋科研人才团队,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结构完善、富有活力的海洋工程材料科技创新队伍。

  加强海洋研究平台建设,厦门瞄准海洋科技前沿,引进世界领先的海洋科研力量,推动创新型科研机构落户厦门。发挥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协调功能,利用厦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基础,凝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海洋科技资源以及浙、粤、台的海洋科技力量,推动强强联合,为海洋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北海将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海洋科技人才新高地,聚力打造中国——东盟海洋科技战略合作示范城市,积极争取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落户,完成广西海洋学院的转设,打造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各地“十四五”海洋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内容。

  宁波将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继续挖掘“新材料产业看宁波,做新材料来宁波”的品牌优势,凝心聚力做强海洋新材料产业。

  青岛将以海洋装备、深海开发、海洋物联网等产业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招聘和培养一批青年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团队。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为导向优化人才结构。以海洋人才优势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级,提高海洋综合治理水平。

  舟山锚定一批已落地的国家战略需求,大举措引育海洋特色人才,大力度打造海洋特色人才港。瞄准海洋经济,持续放大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耦合效应。坚持“塔尖”和“塔基”两端发力,加速打造各类海洋特色人才平台,既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又储备青年人才。通过“外引”快速改善现有人才结构,通过“内育”大力培育产业适需人才。

  北海则持续推动七大园区提档升级,建强用好海洋产业园,打造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海洋人才引育提供强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北部湾信息港园区、高新区软件园区等“园中园”的承载功能,努力把产业集群打造成人才高地,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机会、干事舞台、发展空间。

  在完善海洋人才保障机制上,厦门将发挥涉海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创建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激励机制。对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实施海洋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用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创业扶持、创新创业激励、安家支持、服务保障等优惠政策。

  宁波则加强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合作。对接海洋科创中心建设,联动发展G60科创大走廊,探索推进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涉海科研力量深度合作。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对于关键工程装备和服役材料的需求,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跨区域的新型实验室体系。

  在营造崇才爱才氛围上,青岛将开展海洋领域突出贡献人才评树活动,激励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海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各类人才计划,持续加大对海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来青岛就业的海洋领域急需紧缺专业博士、硕士住房补贴标准,吸引海洋青年人才集聚……

  大梦连小梦,海洋强国梦紧系海洋人才梦。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海洋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翻开崭新时代篇章。